
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、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直言:"孩子上小学为考中学10倍杠杆配资,上中学为考大学,考大学为找工作"的教育逻辑完全偏离了教育本质。在功利导向下,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竞争工具,而非"培养完整的人"的过程。以下是他揭示的七大教育真相:
一、最大误区:教育成了"功利跳板",忘了"培养人"的本质
现状:教育被简化为"考学改变命运"的单一通道,学生为升学而学,家长为名校而拼,学校为分数而教。
危害:
学习与生活脱节,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
教育短视化,只关注"挣大钱、过好日子"的短期目标,忽视终身发展基础
孩子陷入"学习苦、学习累"的负面体验,丧失内在学习动力
真相: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体会当下的快乐:解开生活疑惑的满足、掌握实用技能的成就、培养品格的充实,而非将幸福推迟到工作后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,而非"高分机器"。
二、压力错配:孩子的累,是"被动施压"而非"主动成长"
问题:现在的孩子承受的大多是外部强加的考学压力,而非源于内心成长需求的动力。
后果:
高中生用极端方式发泄压力,大学生入学后迷失方向、厌学
孩子境界变得短视,只关心个人前途,缺乏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
外在压力只能带来短暂动力,甚至危害终身发展
真相:"不是不能有压力,而是压力要来自内心的成长需求。"张志勇以钱伟长为例:这位物理只考5分的学者,因日军侵华毅然改学物理,最终成为物理学奠基人。情怀和境界才是成长的核心动力,而非外在压力。
三、减负真相:不是"少学",而是"换种学法"
误区:减负被简单理解为减少作业量和学习时间。
张志勇观点:"我从不赞同'单纯减负'的说法。"减负的关键不在于"减法",而在于改变学习的性质、结构和状态:
维度 转变方向 具体做法
性质 从"被动学"到"主动学" 激发内在兴趣,让主动探索代替被动接受
结构 从"单一书本学习"到"多元学习" 融合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、制度化学习与自主探索
状态 从"无兴趣低效"到"有兴趣高效" 培养兴趣,提升学习效率,时间长短不是关键
真相:减负既要做"减法"(减去过重被动负担),更要做"加法"(增加社会实践、自主阅读、个性化学习)。当学习从负担变为成长需要,时间自然不再是问题。
四、素质短板:中国学生最缺的3种核心能力
张志勇指出:"中国学生热情自信,但严重缺乏学习兴趣、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。"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短板。
三大缺失能力解析:
1. 学习兴趣:终身学习的"发动机",没有兴趣的学习是"无效消耗"
2. 独立性:自主管理、判断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立足社会的基础
3. 社会责任感:对国家、社会、家庭的担当,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
警示:缺乏这三种素质,即使考上名校也可能成为"精致的利己主义者",难以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。张志勇强调:"有大德才有大智慧",这里的"大德"就是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。
五、择校难题:既要均衡资源,也要理性看待
现状:择校热源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,家长不惜花费重金(小学阶段平均择校费近2万元)为孩子争取"好学校"。
张志勇观点:解决择校问题需要"综合治理",而非简单禁止:
1. 增量均衡:资源分配向薄弱学校倾斜
2. 存量补齐:通过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
3. 流动赋能:推动优秀校长和教师跨校交流
真相:择校问题不会完全消失(学校特色、城市化流动等因素将长期存在)。当资源相对均衡后,需要建立公平的学额分配机制(如电脑摇号),确保机会均等。
关键提醒:研究发现,在不匹配的学校环境中,孩子获取的知识量每增加10%,心理耗损率就飙升35%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六、兴趣班纠偏:远离功利,回归"热爱"本身
现状:兴趣班变成"升学敲门砖",家长报班不是因为孩子喜欢,而是为了加分、证书、特长录取。
张志勇观点:"我不反对校外班,但反对把兴趣班当成升学工具。"这种功利化恰恰会扼杀孩子的天赋。
案例:山东省已明确将社会证书、奥赛与中考脱钩,张志勇呼吁高校自主招生也应切断与奥赛的功利关联,防止奥赛成为"扼杀人才的工具"。
真相:真正的兴趣班应该是孩子内心的选择:因为喜欢画画而学美术,因为热爱科学而参加奥赛,因为擅长运动而练体育。只有脱离升学功利,兴趣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养分。
七、家长觉醒:会爱孩子,比"逼孩子努力"更重要
误区:许多家长认为"学的时间越长,成绩越好",拼命给孩子报班、加码。
真相:"爱孩子是本能,会爱孩子是本事。"张志勇强调家长教育素养的重要性:
学习效果与时间长短不成正比,没有兴趣的勤奋是无效消耗,甚至适得其反
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特性,发现并发展其优势领域
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规划人生路径,而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、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
行动建议:
1. 减少对分数的过度关注,重视学习过程和兴趣培养
2. 帮助孩子建立内在价值感:"你值得被爱,不是因为成绩好,而是因为你是你"
3. 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,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
回归教育本质,守护成长本真
张志勇教授的核心观点是:教育不是短跑,而是马拉松;不是"考大学找工作"的功利链条,而是"育人"的终身旅程。
真正的教育应该:
从"被动施压"转向"主动成长"
从"单纯减负"转向"高效学习"
从"名校崇拜"转向"适合最重要"
从"功利兴趣"转向"热爱驱动"
从"分数至上"转向"全人发展"
行动清单:
1. 重新审视孩子的学习安排,减少功利性课程,增加真正感兴趣的活动
2. 每天安排一段"无压力时间",让孩子自由探索、发呆或玩耍
3. 与孩子一起讨论:"学习对你意味着什么?什么能让你感到学习的快乐?"
4. 关注孩子的社会参与,培养其对家庭、社区、社会的责任感
记住: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"考试机器"10倍杠杆配资,而是培养能感受幸福、创造价值、贡献社会的完整的人。当我们回归教育本质,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幸福人生的基础。
倍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